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视力保护色:
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016-09-26 16:10:19信息来源: 衢州文化网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实现我市文化发展,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充分利用衢州南孔儒学文化、围棋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特编制《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遵循《关于印发〈衢州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衢委办〔2012〕69号)的主要精神,明确“十三五”期间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理清一批重点项目,并提出加快发展的保障措施。《规划》是衢州市“十三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衢州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第一章? 现实基础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同时,坚持“小城市大文化”的发展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扎实推进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惠民,全市各项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各项文化指标基本完成,文化强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流动文化服务模式全国推广。通过搭建“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流动大篷车”等服务载体,逐步构建了覆盖农村、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流动文化服务网络,将系列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基层去展示、巡演,年均为基层送戏1000场、送书10万册、送电影2万场以上。2014年5月,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市委书记陈新在会上交流了流动文化服务的衢州经验。中央、省、市共30多家媒体对“流动文化加油站”工作进行了报道,安徽、湖南、河南、山东等地在会后纷纷来我市学习取经。《求是》杂志刊发题为《把文化从城市“高地”流向农村“洼地”》的文章,全面介绍公共文化服务的“衢州模式”。出台了《关于加强流动文化服务建设的若干意见》(衢委发〔2014〕14号)和《关于做好流动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办法》(衢市文广新发〔2014〕25号),编制了全国首个流动文化服务标准,开通了全国首个流动文化服务网络服务平台,完成了文化部委托的“流动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并被评为文化部2014年20个研究课题中的6个优秀课题第一名,参与起草了文化部《关于加强流动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衢州的经验得到充分吸纳和体现。
  ——文化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国有剧团2个、大剧院1个、文化艺术中心1个、乡镇文化站104个,另建有社区文化活动室72个,村文化活动室1552个,农村文化礼堂268个,农家书屋和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了100%。
  ——精品创作硕果累累。五年来,紧贴群众需求狠抓创作,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创作的电影《中国式亲情》、《龙顶》和戏曲《孙膑与庞涓》、文学《芦花小旗》、《拯救断翅雄鹰》等文艺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项7项、省级以上奖项160余项,其中,《中国红》获中央文明办“中国的节日”比赛佳作奖,“中国乡村好声音”江山村歌演唱会走进人民大会堂表演,《林冲起解》入选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联欢晚会。
  ——文化产业发展开始起步。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文化企业法人单位1391个,从业人员24936人,文化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35%。形成了特种纸、红木家俱、根雕、衢州黄玉、动漫设计等特色产业区块,培育了中国根博园、维达纸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开化根博园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甲壳虫动漫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动漫企业,龙游红木家居文化园、开化甲壳虫动漫有限公司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以来获评文化新浙商数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级产业园区,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79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6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457处。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六个国有文博单位共收藏文物1977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3件(套),二级文物172件(套),三级文物988件(套),另有古籍34790册。开展《衢州文库》编撰工作,其中《衢州文献集成》200册的编辑出版已完成。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稳步发展。圆满完成全市县级以上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市本级及6个县(市、区)的287个机关部门(或单位)的11797台计算机全部实现正版化。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全市实现行政村、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有线电视联网率100%,行政村调频广播通响率达100%,村村建有广播室。“十二五”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成效显著,圆满完成重要保障期的安全播出保障任务。
  ——文化市场监管得到加强。积极开展简政放权和审批流程再造“两项工作”工作,目前所有审批事项实际承诺时间,除文物等个别审批项目为5天,大部分审批事项为3天,即办件随时办结,比法定时间提速3倍以上。文化市场监控系统一期工程顺利完工,演艺场所、重点文保单位、电影院已能实时进行监控。每年开展“打黄扫非”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有效确保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2012年,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和部署,根据中央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五个一批”标准,将市婺剧团整体划转,新组建西安高腔传习所,8月西安高腔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原衢州市婺剧团正式撤销,按时圆满完成国有院团改革任务。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制定了“十二五”文广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拓宽文化人才培养渠道,优化人才培育环境。实施了文广新系统专业技术人才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管理,充分调动了专业人才工作积极性。目前,系统内有高级职称58人,中级职称38人。
  二、存在问题
  全市文化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需引起关注,并力争在“十三五”阶段予以解决:
  一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指标全省靠后。我市两区、龙游县、开化县等四个县(市、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全省落后,成为全省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方面的短板。主要表现为公共文化文物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低,文化基础设施不齐全、面积较小,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数比重偏低等。
  二是文化企业整体层次不高。全市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391家,但核心文化产业集团和高科技文化企业缺乏,入选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首批重点文化企业仅5家,产业竞争力不够强。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相关的文化企业很少,“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等产业融合不够紧密,动漫、网游、创意设计等新业态发展滞后,文化消费水平低,专业人才匮乏。
  三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加强。基层文化站文化员普遍学历不高、知识面窄、技能单一,几乎没有后续的深造学习、系统培训机会,文化员兼职现象严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问题,尤其是民间文化文艺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认真发挥“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强市”的作用,为实现“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大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2.坚持创新发展。适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紧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加强文化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文化发展和传播空间。
  3.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全市主要文化资源,整体推进文化各领域之间协调发展,着力推动文化建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协调发展,补齐文化各领域发展短板。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坚持绿色发展。树立“文化+”理念,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建设一批文化特色小镇,促进文化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提高经济中的文化品质,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5.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走出去与走进去并举,兼收并蓄各地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衢州文化走出去,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全面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6.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供给侧改革,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群众文化参与度,促进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强市,构建完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县、乡镇(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公共文体基础设施网络;衢州儒学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部分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上游水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发展先行区。
  (二)分项目标。到2020年,力争达到以下目标,具体为:
  ——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0.9%。
  ——市有五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和美术馆),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或展示场所)。
  ——农村文化礼堂和社区文化家园建成率分别达40%和10%。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市县达4个。
  ——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或总藏量达1或50万册。
  ——建设非遗主题小镇总数达3个。
  ——建设传统戏剧之乡总数达6个。
  ——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人员1万人次。
  ——培养和资助优秀青年创作、表演、管理人才30名。
  ——政府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1亿元。
  ——培育文化志愿者品牌团队10个。
  ——全市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提高到90%以上。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营业收入保持每年10%以上的稳速增长。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通过实施“构筑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广电和新闻出版事业”等 项重点任务,全力推进衢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坚持均衡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市县提升工作,努力实现“补短板、提水平”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文化项目为龙头,加快推进城区重大文化设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标准化以及农村文化礼堂等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覆盖城乡的县、乡镇(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公共文体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批市县公共文化重点设施。重点抓好新建市文化艺术中心(含大剧院、音乐厅、文化馆、美术馆)、市图书馆、市非遗展示馆,柯城区文化中心、衢江区图书馆、衢江区剧院、龙游县博物馆、江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常山县博物馆、美术馆、泓影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整体品位。县级以上设立符合建设标准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乡镇设广电站(含有线电视机房和广播站),农村行政村(中心村)建成广播室.到2020年,力争实现市、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全覆盖,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美术馆。全市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博物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在城市建筑、城市街区和城市标识等方面融入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着力塑造与城市环境、城市风格和城市人文相匹配的城市文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公共文化设施,扶持民办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建设。实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乡镇一级全面完成文化站建设提升目标,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均达到省定《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增强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延伸和功能辐射,力争全县特级站和一级站达到1/3以上。乡镇(街道)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加强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分馆建设,省级中心镇全面完成分馆建设,鼓励有条件乡镇(街道)、开发区、企业建立分馆。加强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重点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建有农村文化礼堂,礼堂面积不少于200平米,讲堂不少于50平方米;尚未设立文化礼堂的行政村结合基层服务综合设施建设,建有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建有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具备条件的建有“文化公园”。省级中心村建有全民健身广场,社区(居住区)建有健身点。
  (二)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载体,促进城乡联动、村企联动,大力推动集镇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切实关注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阵地文化服务。按照国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服务标准,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标准,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免费、错时开放,并在服务形式、服务时间、服务内容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公共文化“菜单式”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内容标准化建设。公共博物馆、美术馆每年举办免费展览不少于6次,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6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年分别举办免费展览展示不少于4次,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12次;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6次。县(含)以上公共文化设施内免费提供WiFi,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探索推进公共图书馆系统“一卡通”工程。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深化流动文化加油站、文化走亲、文化联动等形式多样的流动机制,配齐流动文化服务车辆设施,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施“走亲下乡”,大力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送讲座展览下乡和“文化走亲”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市年均下基层演出1000场以上、流动图书10万册以上,送电影下基层2万场以上、送讲座、展览80场次以上,培训基层文化队伍1000人次以上。市、县每年组织跨区域文化走亲不少于6次,乡镇(街道)之间每年组织跨区域联动不少于2次;村(社区)之间不少于1次。加强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网络服务平台推广使用,强化网上预约和满意度评价功能,充分发挥供需对接平台作用。着力推进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馆建成面向群众的、交互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展示及应用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资讯查询、文化资源共享、文化需求反馈等功能。推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提高馆藏资源的社会效益。推进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网络非遗馆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推进电影数字化进程,中心镇全部建有数字影院,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开发区建设数字影院。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合理调整放映结构,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两年)比例不少于1/3。城镇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纳入农村电影服务。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或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加快智慧文化社区建设,将数字文化资源传输到村(社区)文化中心(室),实现“一站式”服务。城乡群众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可以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2020 年底前,全市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全部实现双向化改造。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生活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业务,使数字电视成为家庭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终端平台。
  (三)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等公共文化队伍,扩大队伍总量,不断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专业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按照职能和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量配齐工作人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编制人员不少于1-2人,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含农村文化礼堂)设有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配备较为稳定的编外文化管理员,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劳动报酬或工作补贴。加强业余文艺团体和骨干队伍建设。培育扶持民间文艺活动骨干团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各乡镇(街道)拥有相对稳定并经常开展活动的各类文体团队不少于3支;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建立1支经常性群众文体团队。建立并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市本级以“文化志愿者之家”为文化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开展贯穿全年的“幸福衢州?文化风采”(暂定名)活动,为我市文化志愿者提供服务阵地,打造服务品牌;县级建立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分会。至2020年底,县、乡镇(街道)均建立具有一定数量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素质培训。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加大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尤其要加强文化辅导、文艺创作、文艺表演、文化经纪等各类文艺骨干的培训辅导。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二、打造精品力作,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省市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业余文艺爱好者,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创作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一体、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一)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积极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努力在文学、戏剧、动漫、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个门类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鼓励多创造面向农村和农民以及特殊人群的优秀节目,注重提高服务质量。以“最美衢州”文化艺术节、柯城区原创文艺作品展演等品牌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群众喜爱的群文赛事活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培育和形成群众文艺创作群体和基地,为群众文艺舞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结合美丽乡村、生态文化、创业文化建设,借助高等院校和省级文艺团体的资源,积极探索以书画、摄影、音乐、舞蹈、曲艺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创作实践基地建设。力争每年有一批新创作文艺作品在省、市组织的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中参演、参赛,有一批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发表、展出或获奖。
  (二)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和签约扶持,建立衢州文艺创作题材库,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机制,提升文艺精品“南孔奖”的影响力。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扣“幸福衢州”“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大工作部署,汲取衢州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主义生活题材和衢州本土题材的精品创作,打造一批代表衢州文化形象、富于衢州地域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佳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在省以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文艺专业奖和“群星奖”等奖项中取得新突破。每年确认一批文艺精品扶持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每年评选一批文艺精品“南孔奖”。
  (三)加强戏曲传承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大力实施《浙江省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实施意见》和《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构建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机制,完善走向市场的工作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观众培育的能力,形成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西安高腔传承保护工作,进一步挖掘整理西安高腔代表性剧目,完成西安高腔及衢州摊簧戏数据库建设项目。每年创作编排1台西安高腔精品节目,力争在省戏剧节汇演中获大奖、在“省五个一工程”获优秀作品奖。
  三、积极培育文化产业
  (一)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我市区域优势和特色,创新文化旅游、动漫网游、影视新媒体、传统技艺类非遗产业、文化用品制造、文化会展、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服务等行业提升推进机制;立足优势、发挥特色,促进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相关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力争优势产业全省排名前列。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带,形成各具特色、重点突出、差异发展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一核四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即以市本级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四区”即打造龙游的黄玉赛事文化产业集聚区、江山的世界自然遗产休闲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常山的石文化产业集聚区、开化的生态(根雕)文化产业集聚区。
  (二)做实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以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为基础,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儒学文化为主题,以衢州市老城区为核心区,实行全城打造,辐射各县(市、区);做好园区业态规划提升,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理清园区发展重点、目标;加快园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中国儒学馆、环信安湖水系工程、城皇庙改造、北门和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打造衢州花园258、大学生创业园项目。在推动核心区项目建设同时,要积极推进开化中国根雕博览园、甲壳虫动漫体验园、龙游年年红家居文化园、常山中国石博园等拓展区重点项目建设,在建设红木小镇、根雕小镇、赏石小镇等特色小镇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特色小镇;深化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园区内扶持政策,重点在“一站式”代办服务、税收奖励、贴息服务、融资担保、品牌开创、市场开拓、盘活存量房地产资源、入驻基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条款,创造更优越的政策环境;做好园区品牌街推广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园区官方网站,加大园区品牌和企业形象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南孔祭典”、文化产业专题博览会、儒学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园区影响力。
  (三)实施文化名企提升工程。实施文化产业“128”工程和小微文化企业扶持计划,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实施文化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推动至少3家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上市,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企业集聚发展,申报推荐一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做活市场,促进文化消费,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进一步引导拓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商贸会展、信息服务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型消费,增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做强品牌,实施名牌带动,邀请品牌定位和策划机构对文化品牌资源研究设计,构建品牌框架体系,打造儒学文化区域品牌,积极组织文化产业企业参加各种展会“走出去”,通过节会、媒体、专家名人、举办活动等方式,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引培计划,重点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设立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健全文化产业人才评估体系、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深化文化产业与旅游、工业、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编制出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借力衢州南儒文化优势,以南宗孔氏家庙为“点”,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为“面”,衢州现有人文旅游景点廿八都古镇、和睦彩陶文化村、清漾毛氏文化村、霞山古民居、龙游石窟、九华春神殿、仙霞关、人文博物馆等为“线”,点线面结合,全方位打造以儒学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链。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或利用现有资源开发特色购物区。推进文化与工业融合,着力抓好巨化工业遗产街区建设,推动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使印刷业、文体产品制造业等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促进文化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企业实现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花园258项目建设。推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制定出台《衢州市文化产业金融扶持计划》,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文化企业融资服务链,创新文化金融配套服务机制。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一)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加强中国儒学馆建设和管理。以市图书馆为依托,以政府全额补助的方式,外聘人员进行管理运作,条件成熟后,逐步向整体委托社会主体运营或理事会制度运营模式转变。认真做好活动策划,大力开展儒学文化研究展示、教育培训、体验游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其成为国内展示、研究、普及、体验和对外交流儒学文化的重要平台。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中国儒学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儒学典藏研究中心、传承传播中心和旅游体验中心。实施衢州历史文化研究工程。深入开展关于衢州传统文化发展的重点课题研究,扶持一批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对弘扬和传承衢州传统文化具有重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课题。继续抓好《衢州区域文化集成》和《衢州名人集成》的编纂出版工作。
  (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贯彻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力争到202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8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500处;市县级综合性和专题性博物馆(纪念馆)(含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6座。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到“十三五”末,各县(市、区)要成立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制2—3名,归属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完成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80%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20%左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推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工作。强化可移动文物保护。全面完成衢州市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包括所有馆藏文物建档和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所有书画类馆藏文物装裱修复工作;增设自然博物馆类展厅,改造基本陈列;争取制定出台《衢州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加快推进文物利用工作。深入实施文物保护单位搞活提升工程;完成衢州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和展厅改造工程;做好非国有博物馆入驻历史文化街区招商管理项目。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深化非遗保护的法治建设。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依照《非遗法》要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到市级财政预算。制订市级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管理办法、考核机制以及工作保障等举措。加强非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地非遗馆、非遗中心建设以及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落实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八个一”保护措施,十三五’期间建成衢州市非遗馆,县级非遗馆实现100%全覆盖。同时构建和完善现有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非遗宣传及品牌建设。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力争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之全省五个一百(100个戏剧广场、100所戏剧传承学校、100个濒危剧种民间剧团、100名濒危剧种青年传承人、100部传统剧目)中发展8—10个以上衢州项目。利用多种创新形式,每年举办”衢州市传统戏剧(非遗类项目)演唱(演奏)大赛”、“衢州市非遗电影节”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时代特色。
  五、提升广电和新闻出版事业
  (一)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中办发〔2015〕2号《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实现传播手段的创新,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不断提高地面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节目数量和收视质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收视权益。
  (二)全面加强广播电视专业设备高清化建设。努力满足群众对于高清节目的需求,尽快实施广播电视专业设备高清化建设。在系统建设中先考虑高标清兼容,然后从采集、制作、播出、传输和接收等环节逐渐向高清过渡,切实提高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和维护广播电视的自身价值。
  (三)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步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地市级广电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优势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已日渐消退。强化互联网思维,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网络电视台,占领网络阵地,打造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四)突出抓好版权业。以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纸介质出版形式为基础,支持出版企业创新内容形式,大力发展电子书、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网游动漫、数字音乐等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力争到2020年我市国有企业基本实现软件正版化。
  (五)做好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工程。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立出版物补充更新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每年为已建成的农家书屋补充更新一定数量的出版物,逐步提高农家书屋藏书量。大力实施全民阅读工程。推进学习型社会创建。继续开展全民读书周活动,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全民主动、城乡互动、各方联动的全民阅读机制。建立农村阅报栏(屏)工程。“十三五”期间,采取政府支持、报社(集团)实施、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在我市乡镇人流密集地点建设阅报栏和电子阅报屏,传输党和政府声音。
  六、规范文化市场管理秩序
  (一)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经营行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力现代企业集团。实施中小微文化企业扶持计划,指导中小微文化企业以创意创新为驱动,走“精、专、新、特”发展道路,形成集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着力推进文化市场一体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优化文化消费发展环境,促进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二)构建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适应文化市场发展新动态,树立“大文化、大市场、大安全”理念,提升文化市场监管效能。研究推进文化市场信用管理工作,探索建立文化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健全文化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抓好上网服务场所的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监管、标本兼治水平。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厘清部门权责边界,明确管理职责范围。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文化市场执法装备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建立完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全面落实智慧监管。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夯实基层基础,发挥社会力量实行群防群治。
  (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单位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指导推动市级与县级综合执法机构理顺关系,消除多层重复执法,实施《浙江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民办文化发展,健全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拓宽社会力量“办文化”路径。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文化强市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工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监督检查。要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有效动员广大群众和各界力量参与文化强市建设当中。
  二、加大财政支持。落实好现有文化投入政策,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保证财政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改革政府投入方式,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加强审计和监督,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在保证政府投入逐年增加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政策,拓宽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
  三、完善政策保障。贯彻落实好国家、省文化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实际需要研究制定支持文化强市建设的配套政策,构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等,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保障体系,在财政、税收、土地、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积极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引导企业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不断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
  四、加强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要求,通过培养、选拔、引进等途径,配足配强文化专职干部,并有计划地培养一大批爱岗敬业、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管理和文艺专业人才,尤其是文艺创作人才。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全面加强文化队伍能力建设,着力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体系健全、素质较高,能够适应文化强市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实施在岗人员轮训制度,做好新增人员上岗培训,不断提高文化人才素质和水平。
  五、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通过中外合资、股份合作、集团化运作等模式兴办文化企业。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大力培育文化消费,探索建立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补贴机制。

  附件:十三五文化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汇总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